依据《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》,相关关税调整情况如下:美方取消了依据第14259号和第14266号行政令加征的关税,这部分关税原本合计达91%。同时,美方还对第14257号行政令作出修改,把原本34%的对等关税中的24%暂停征收90天,仅保留10%作为基准关税。不过,美国因芬太尼问题加征的20%关税依旧维持,所以综合税率计算为“10%(基准关税)+20%(芬太尼关税)=30%”。
中方也同步采取行动,取消了91%的反制关税,并且暂停征收34%反制关税中的24%,同样保留10%。此前,美方对华商品的综合税率高达145%(包含34%的对等税以及111%的惩罚税),如今已降至30%(即10%基准关税加上20%芬太尼关税),并非部分卖家误解的税率叠加计算方式。
行业专家表示,此次关税调整为贸易恢复创造了可行性,但未来90天的谈判或许会再次对税率结构产生影响。值得注意的是,虽然联合声明中并未提及T86政策(即800美元以下包裹免税政策),但白宫在5月12日对行政令进行了修正,将小额包裹的从价税率从120%降低至54%,同时维持每件100美元的从量关税,并且取消了原计划在6月将该额度提高至200美元的规定。这一举措虽未完全恢复小额包裹的免税待遇,但降低了低价值商品的通关成本,对Temu等全托管模式平台的影响相对有限,后续政策走向仍需持续关注。
在市场反应与物流调整方面,呈现出以下特点:
物流成本下降:部分货代企业已经调整了报价模式。例如,燕文物流取消了包税服务,改为按照实际税率计算运费,这使得运费出现了明显下降。此外,美国港口的清关周期从原来的90天大幅缩短至30天,物流效率显著提升。
出货潮预期:卖家们普遍计划充分利用90天的窗口期集中出货,尤其是为了备战亚马逊会员日等促销活动。预计5月底美线物流量将会大幅增加。同时,部分之前放弃美国市场的卖家开始重新评估供应链布局,考虑进行本土化生产或者采用近岸中转的方式。
对于卖家而言,此次关税调整也带来了一些挑战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:
定价困境:关税的波动导致竞争对手频繁调整价格,部分卖家的商品转化率下降了50%。以户外家具类目为例,由于竞争对手一周内三次调整价格,导致该类目卖家陷入被动局面。针对这一情况,建议卖家借助动态成本监控工具,实时调整商品定价,避免盲目跟风降价。
合规与供应链优化:卖家需要核查产品是否在降税清单范围内,同时密切关注HS编码的变化,以避免清关风险。此外,要加快处理历史关税退税事宜,并利用海外仓来缩短履约周期。
分散市场风险:卖家应减少对美国单一市场的依赖,积极拓展东南亚(RCEP框架下)或欧洲市场,通过多平台布局来对冲政策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。
从未来展望与行业建议的角度来看,尽管短期内关税调整带来了利好,但90天后的谈判结果仍然是关键的不确定因素。摩根士丹利预测,如果谈判破裂,全球供应链的摩擦成本可能会回升230亿美元。鉴于此,卖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:
密切关注中美后续的磋商情况,特别是数字贸易、知识产权等关键议题;
提升合规能力,例如获取UL认证、通过FCC检测等,以适应平台的审核要求;
探索运用AI技术优化选品和库存管理,从而降低运营成本。
此次关税调整既为卖家带来了机遇,也敲响了警钟。卖家需要在快速响应市场变化与制定长期发展战略之间找到平衡,才能在充满变数的贸易环境中实现稳健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