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前相关公告规定要对美国商品加征34%的从价关税。而依据此次达成的协议,中方将在90天的缓冲期内,暂停其中24%的关税征收,仅实际征收10%的关税。也就是说,在缓冲期内,相关美国商品的关税税率将从34%大幅降至10%。
与此同时,此前发布的第5号公告(该公告曾计划将税率从34%提高到84%)以及第6号公告(计划进一步将税率提升至125%)均被撤销。这一举措标志着中方对美单边加征关税的政策出现了阶段性缓和。
在关税调整的同时,中方还承诺暂停自2025年4月2日起针对美国实施的部分非关税措施,这些措施涵盖了技术壁垒、进口限制以及稀土出口管制等多个方面,旨在配合关税调整举措。
美方对等调整情况
行政令的修改与撤销美国对原先加征关税的三项行政令作出了调整:
对于第14257号行政令(原本规定34%的对等关税),美国将在90天内暂停24%的税率征收,仅保留10%的实际税率。
对于第14259号和第14266号行政令(这两项行政令累计加征关税达91%),美国则选择完全取消。
经过此次调整,美国对华商品的实际税率从最高125%降低至10%。
非关税壁垒的缓和
虽然美方并未明确提及具体的非关税壁垒缓和措施,但协议明确要求双方暂停升级非关税对抗。例如,双方将在芬太尼联合稽查合作以及供应链限制等方面保持克制。
协议特点与战略考量
平衡性与筹码保留此次协议中,双方均保留了10%的基准关税。这一做法既体现了对等原则,也为后续的谈判留下了回旋余地。例如,美方仍保留通过“232调查”对半导体等战略行业加征关税的权利;而中方也可能保留稀土出口管制等潜在手段,作为后续谈判的筹码。
动态协商机制的建立
双方同意建立定期磋商机制,由中方副总理何立峰与美方财长贝森特牵头。未来,双方将围绕剩余关税、市场准入、关键矿产供应等关键议题继续展开谈判。
短期经济效应
协议公布后,市场反应积极。港股、A50期指以及人民币汇率均出现大幅上涨,这充分反映了市场对贸易摩擦缓和的乐观预期。其中,出口导向型行业(如机电、纺织等)以及科技板块(如AI、算力等)受益尤为显著。
专家观点与未来展望
尽管此次协议大幅降低了关税水平,但学者们指出,美国单边关税的残余部分仍需通过后续谈判加以解决。此外,战略行业的关税风险(如半导体、稀土等)依然存在。此次协议被视为中美经贸关系“破冰”的重要一步。然而,双方在技术脱钩、产业链重组等深层次矛盾上仍需进行长期博弈。
此次协议通过“暂停+保留”的模式,实现了关税战的阶段性降温。但10%的基准税率以及未覆盖商品(如高科技产品)的潜在风险,仍为后续谈判埋下了伏笔。双方需在90天的缓冲期内积极推进细节磋商,才能真正推动经贸关系回归稳定轨道。